黄金屋首页| 总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 总搜藏排行 繁体中文版| 收藏黄金屋| 设为首页
 
黄金屋中文,黄金书屋 黄金屋中文,黄金书屋
首 页 手机版 最新章节 玄幻·奇幻 武侠·仙侠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科幻·灵异 全本·全部 移动版 书架  
  文章查询:         热门关键字: 道君 大王饶命  神话纪元  飞剑问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黄金屋中文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目录 >> 第131章 华夏文化的守护者

第131章 华夏文化的守护者

作者:见月明  分类: 历史 | 两宋元明 | 见月明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更多标签...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金屋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131章 华夏文化的守护者

来到正堂坐好,两人终于谈起了正事,主要聊的就是正在进行的皇城贪腐案。

朱标叹道:“本以为经过几十年动乱,天下人都很穷。”

“今天才知道,穷的只是一部分。”

马钰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不到四百家豪强大户,抄出了七千多万贯钱财。

这还没算粮食、土地等财产,只算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房产等东西。

据说那些藏钱的地窖被打开的时候,负责抄家的人眼珠子都红了。

那些富豪奢靡到什么程度了呢。

有人用赤金打造的洗脸盆,用整块的玉雕刻的洗脚盆。

朱元璋洗脸洗脚的盆子,也就是黄铜打造的。

说他们比皇帝还奢侈,一点都不带夸张的。

要知道这可是在元末乱世期间,无数百姓饭都吃不到的时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

马钰想了想明末江南豪强的奢靡,说道:

“其实乱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和宋朝中晚期比起来,他们的日子已经算是很简朴了。”

朱标听的直摇头:“难怪你一直说,朝廷要代天行道,二次分配财富。”

“对这个世界认识越深,我就越发觉得,你的思想是正确的。”

“对了,姚云心那边进展如何了?”

马钰说道:“这事儿快不了,没有三五年是不会有成果的。”

朱标确实有些着急了:“怎么这么慢,要不再找几个人过去帮忙?”

马钰解释道:“最好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多了反而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口舌之争上。”

“现在属于搭框架时期,最好不要弄太多人进来。”

“等框架搭建好大方向确定,再找人过来填充内容即可。”

“甚至可以直接公布天下,让天下人自由评说。”

朱标疑惑的道:“这么做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抨击啊。”

马钰笑道:“抨击只要言之有物,也是为新思想添砖加瓦。”

“只要朝廷能坚定信心不动摇,读书人早晚都会投入新思想门下。”

大多数人读书,都是为了出仕。

到时候朝廷只要以新思想为题,主导几次科举考试,大部分读书人就会抢着抢着改换门庭。

朱标肯定的道:“我爹和我这边你不用担心,是绝对支持新思想的。”

“尤其是这次事情发生后,我爹就更支持新思想了。”

马钰好奇的道:“哦,为何?”

朱标说道:“还是豪强的家底闹的。”

他这么一说,马钰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豪强上瞒君下欺民,肥了自己穷了国家和百姓。

可是在现有的思想体系下,朝廷拿那些大户是没有办法的。

马钰的新思想里,一句代天行道,就给了朝廷动大户的理由。

以朱元璋的性格,谁能让他合理合法的从有钱人兜里掏钱出来,谁大概率就可以获得他的支持。

这种性格也恰好暗合马钰的部分思想,正好可以加以利用。

朱标今天过来,自然不是为了讨论豪强家底有多厚的,主要是来商量如何打击豪强,拆分宗族的。

接着他就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讲了一遍。

马钰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标哥确实是有点东西的。

他能想到迁徙豪强并不奇怪,这属于是古人玩剩下的。

事实上原本的世界,朱元璋也曾经用过这一招。

比如原本世界洪武三年,朱元璋曾经迁十四万户豪民去凤阳。

洪武中期有感于北方人口稀少,开始有计划的从山西迁徙百姓去河南、山东等地。

洪武晚期一度想要对全国人口进行调整。

只可惜因为朱标的死亡,他忙着给朱允炆铺路,这个计划就搁置了。

朱棣继位后,从江浙、江西等地,大规模迁徙富户填充北平。

这几次人口迁徙,有效的调整了人口布局。

只不过可惜,这个政策并没有作为制度延续下来。

等到仁宣时期,人口调整计划就被搁置。

明英宗和明代宗就不提了。

宪宗用二十多年替他爹擦屁股,也没精力再执行人口迁徙计划。

明孝宗……也可以忽略不提。

再往后大明朝廷是有心无力,江南豪族已经形成规模,朝廷想调整也调不动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朱元璋的天赋确实很高,意识到了豪强问题,想要调整人口分布。

但可惜,他明白的太晚,而且对此事的重视也不够。

毕竟他单纯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察觉到这一点,对地方宗族士绅势力的认识远远不够。

但这一世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在马钰的提醒下,他们对这方面的认识更加清晰。

调整人口布局的想法也就更加强烈。

计划往洛阳、长安、凤阳、安阳、北平五处迁徙富户。

这五个地方,起码也能迁六七十万户。

既能完成南方人口北调,缓解南北分化的危机。

又能将豪民从本乡本土迁走,让他们失去对地方的影响力,从而削弱他们的实力。

豪民都有钱,他们雄厚的资本,也能快速让这些地方富裕起来。

而失去了这六七十万户的豪民,对南方的地方势力是一次巨大的削弱。

相应的,朝廷可以更从容的将权力集中起来。

同时豪民空出来的位置,也可以让无地的贫民来填补。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局面。

这个操作,让马钰看到了汉唐朝廷的影子,大概率是借鉴了西汉和初唐的相关政策。

如果只有这些,还不值得马钰太过惊讶。

毕竟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

关键是,朱标能想到把诸姓打散混居,和迁徙豪强结合起来用。

因为战乱,导致大量的典籍失传。

目前能看到的史书上,关于强制诸姓混居的记载非常少。

前世还是从出土的敦煌文书里,才了解的细节。

马钰之前只是和朱标讲了一下,他就记住了,并且还活学活用。

这是真的将知识学通了。

如果朱元璋、朱标两代人,能够贯彻执行人口调控政策,并将其形成制度。

真的能缓解很多社会问题。

但朱标肯定不是来听他的赞美之词,更想获得他的建议。

只是马钰也属实没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了:

“你的办法,应该已经是目前的最优解了,我也没有更好的建议。”

“不过倒是能说点别的,给你提供一下参考。”

朱标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会有想法,快说说。”

马钰沉思片刻,才开口说道:

“一个群体想要拧成一股绳,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夏商在这一点上,做的其实并不太好。”

“西周是首先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们创造并推行了周礼。”

“之后在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华夏的主体思想。”

“华夏文化,成为了区分华夷的标准。”

“也正是靠着西周的礼法,以及源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才将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华夏族群。”

朱标点点头,这些之前已经讲过,他自然知道。

他更好奇马钰接下来会讲什么。

“然而,只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才有华夷之辨的意识。”

“普通百姓大字不识一个,每天都挣扎在温饱线上,是没有文化族群意识的。”

“谁给百姓一口饭吃,他们就投靠谁。”

“所以乱世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汉人百姓,投靠蛮夷政权。”

“真正有族群意识的,是读过书的人,尤其是世家大族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虽然我很讨厌世家政治,但也不得不承认每逢乱世的时候,他们才是守护华夏文化的主力。”

“他们始终坚守华夏礼仪,不肯屈服于胡人政权。”

“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世家南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后来也因为部分胡人政权主动汉化,才得到了世家的支持。”

“但接受汉化,对一个胡人族群来说,就是灭亡的开始。”

“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变成汉人。”

“南北朝时期那么多胡人族群,等到隋唐时期基本都完成了汉化。”

“但是唐末世家被彻底摧毁,这种情况就变了。”

“五代十国时期,无数的汉人接受胡人政权统治。”

“辽、金、西夏、蒙古,都有大量汉人为他们效力。”

“尤其是蒙古,一个拒绝汉化的异族政权,竟然能统治天下近百年。”

“在世家存在的年代,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朱标眉头紧皱,说道:“你不是说读书人也有族群意识吗?为何他们愿意为胡人政权效力?”

马钰叹道:“其一,真正能够驱使人的是利益,世家大族坚守华夏文化,很大原因是出于利益考虑。”

“普通读书人,是没有这方面利益考虑的。”

“具体来说,世家属于贵族,那么如何证明自己‘贵’呢?”

朱标下意识的接话道:“文化。”

马钰说道:“对,就是文化。”

“权力和财富大家都有机会拥有,没有办法作为区分贵族和普通人的标准。”

“那么你说自己贵,贵在哪?”

“文化礼仪。”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文化礼仪就是区分贵族和普通人的标准。”

“谁掌握了文化谁就贵。”

“华夏族群为什么比蛮夷高贵?因为我们有文化守礼仪。”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因为华夏族群是右衽,蛮夷左衽。”

“你穿衣服的时候用左衽,就是不守礼的,是要被鄙视的。”

“所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会对当时的社会造成那么大的冲击力。”

“可以说,他挑战了当时大家的共有认知。”

“但不管怎么说,文化礼仪成了‘贵’的标准,这个思想被世家大族继承了下来。”

“他们始终坚守华夏礼仪,即便是在乱世也不放弃,其实就在为了保持自己‘贵’的属性。”

“但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都在事实上保障了华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普通读书人出身低,对‘贵’的认识更加简单,就是权势和财富。”

“对于他们来说,荣耀、地位等等一切,来自于所掌握的权力。”

“谁给他们权力他们就效忠谁,文化礼仪哪有权势重要。”

朱标眉头皱的更紧,这个解释有违他对道德的认识。

但仔细思考确实有几分道理,他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马钰也没有给他反驳的机会,继续说道:

“当然,我并不是说普通读书人就没有忠义之心。”

“而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读书人群体太庞大了。”

“有文天祥这样的忠贞之士,也有秦桧这样的奸诈小人。”

“有人宁死不为胡人效力,有人则为了权力认贼作父。”

“元朝时期,很多汉人给自己取蒙古人的名字,就是为了讨好蒙古人获得出仕机会。”

“也有很多读书人坚守华夏礼仪,但碍于实力很难掀起什么浪花。”

“这里就不得不提第二个原因,能力。”

“普通读书人就算当了大官,又能影响多少人?”

“他们就算站起来反抗,也很难对异族政权造成太大的破坏。”

“世家大族不一样,他们往往掌握着一郡乃至数郡之地,控制着数十万人口。”

“轻易就能拉起一支几万人的队伍。”

“再加上他们家族的名声,本身就是一块招牌,能吸引很多人投靠。”

“百姓或许没有族群意识,但他们知道跟着谁走。”

“世家拥有族群意识,又有能力将百姓拧成一股绳。”

“间接的维护了华夏族群的统一性。”

“简单说,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是普通读书人无法比拟的。”

“所以他们往往会成为抵抗异族入侵的中流砥柱。”

“东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表现尤为的明显。”

“而这些是普通读书人所不具备的。”

听到这里,朱标终于完全理解了马钰的想法,也认可了他的这个解释。

普通人或许有心,但无能为力。

在乱世只有掌握庞大财富和人口,拥有巨大声望的世家,才有能力组建势力对抗异族。

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等同于小朝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极强的动员能力。

在朝廷失去作用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接过权力棒,动员地方力量反抗入侵。

唐朝末期世家彻底毁灭,地方失去了拥有这种能力的势力。

在朝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地方就成了一盘散沙,被敌人各个击破。

事实上在原本世界,宋明两朝面对外族的入侵,总是焦头烂额,与此也有很大的关系。

汉唐时期,地方大族会动员本地力量,与入侵的异族作战。

每当异族打过来的时候,他们会进行第一波抵抗,为朝廷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宋明两朝就只能依靠千里之外的朝廷。

等朝廷做出反应,边境已经被祸祸了个遍。

尤其是满清夺取天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期间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反抗。

然而他们的影响力终究有限,只能动员一城一地的力量,被满清各个击破。

当然,马钰并不是为世家摇旗呐喊。

世家的消亡本身就是历史的大趋势,没必要为他们招魂。

但我们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世家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

当世家消失后,这个职能将由谁来替代?

前世宋明两朝都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没能找到替代他的势力或者思想。

马钰讲这么多,就是要给朱标指出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也同样关系到打击宗族势力的计划。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金屋

快捷键: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车键:返回书页
上一章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目录  |  下一章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手机网页版
浏览记录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页面执行时间: 0.013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