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屋首页| 总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 总搜藏排行 繁体中文版| 收藏黄金屋| 设为首页
 
黄金屋中文,黄金书屋 黄金屋中文,黄金书屋
首 页 手机版 最新章节 玄幻·奇幻 武侠·仙侠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科幻·灵异 全本·全部 移动版 书架  
  文章查询:         热门关键字: 道君 大王饶命  神话纪元  飞剑问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黄金屋中文 >>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  目录 >> 第三百四十五章 北疆第七镇,再见临安

第三百四十五章 北疆第七镇,再见临安

作者:东天门  分类: 历史 | 架空历史 | 东天门 | 黄金家族 | 从西域开始崛起 | 更多标签...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金屋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第三百四十五章 北疆第七镇,再见临安

渭水之盟签订半月后,咸阳城迎来了盛大的仪式——李骁祭天封王大典。

咸阳宫旧址之上,一座临时搭建的祭天台拔地而起,高达九丈,台阶以青石铺就,两侧插满了金色日月战旗的。

祭天台中央,一尊青铜大鼎静静矗立,正是象征关中正统的雍州鼎。

此鼎自夏商周传承而来,历经千年沧桑,如今被北疆军从渭水河底挖出,成为李骁封王的最重要礼器。

辰时三刻,吉时已到。

李骁身着一袭暗金龙纹王袍,袍角绣着山川河流图案,象征着他统领的广袤疆域。

内里贴身穿着锁子甲,甲片隐于袍下,既不失王者威仪,又暗藏军旅锋芒。

他头戴王冠,步伐沉稳地踏上祭天台,气势庄重,引得台下军民纷纷屏息凝视。

祭天台两侧,金国使臣完颜永济与宋国使臣苏师旦并肩而立,神色各异。

完颜永济看着李骁的背影,心中满是屈辱与不甘,却只能强装镇定,毕竟如今金国国力衰退,已无力阻止北疆崛起。

苏师旦则更多是复杂——他既为宋国暂时摆脱金国威胁而庆幸,又为北疆的强势而担忧。

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北疆将士,看着他们眼中对李骁的狂热崇拜,他再次想起了靖康之耻前的女真。

同样是迅速崛起,同样是军心凝聚,如今的北疆,比当年的女真更可怕,因为李骁不仅有强悍的军队,还有整合领土、治理百姓的能力。

“祭天开始!宣读祭文!”

胡立高声唱和,手持祭文,上前一步,以洪亮的声音念道:

“维华夏一千四百二十七年九月初八,北疆大都护、腾格里古尔汗李骁,谨以牛羊太牢之礼,祭于皇天后土:”

“昔者,周秦汉隋唐五朝,据关中而统天下;今北疆兴于西域,历十载而拓土万里,收漠北、定河西、平夏国、取渭北,皆赖将士用命、百姓归心。”

“骁虽不才,愿承天命,称封秦王,建号为秦,以安天下苍生于水火,以复华夏正统于关中。”

“愿皇天后土庇佑,北疆永固,将士安康,百姓安居乐业;愿我旌旗所指,皆为故土,万方来朝,永无战乱。”

“尚飨!”

祭文宣读完毕,胡立将祭文投入火盆,熊熊火焰升起,仿佛在回应这份对天下的期许。

台下的北疆将士们瞬间爆发出震天的呐喊:“秦王万岁!北疆万岁!”

“秦王万岁!北疆万岁!”

呐喊声此起彼伏,传遍咸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连远处的长安城都仿佛被这股声浪震动,完颜纲等金国将领们站在城头望向北方,脸庞上满是凝重。

李骁走到雍州鼎前,面对台下的北疆将士,高声说道:“今日我称秦王,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凡我北疆子民,无论汉、契丹、回鹘、突厥、党项,皆一视同仁。”

“凡我北疆将士,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

“未来,咱们还要打下更多的土地,让北疆的律法,通行于天下。”

“秦王万岁!北疆万岁!”将士们再次呐喊。

而完颜永济等观礼之人,脸色却是变了。

刚刚签订了渭水之盟,李骁便在封王大典中高调宣称要打下更多的土地。

不是针对的金国还能是谁?

“野心勃勃!”

“霸气外露。”完颜永济看着祭台上李骁的身影,低沉的声音呢喃,脸庞上满是凝重。

渭水之盟自签订之时起,两国都在为了撕毁它而准备。

金国如此,北疆亦是如此。

李骁不仅会打仗,更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任用人才,这样的对手,比金国以往遇到的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苏师旦则连忙上前,对着李骁躬身道:“大宋使臣苏师旦,恭贺秦王,恭贺北疆建国。”

“大宋愿与北疆永结兄弟之国,共抗金贼。”

李骁看着苏师旦,淡淡一笑:“宋使放心,北疆与大宋的友谊,比铁还硬,比石还坚,绝不会改变。”

仪式过后,李骁召集核心将领与官员,宣布了一项关乎北疆未来的重要决定。

组建第七镇,同时对现有六镇进行兵力扩充。

“诸位。”

李骁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凝重却坚定:“如今北疆虽已立国,但咱们要面对的主要对手金国,仍是强敌。”

“他们占据中原繁华之地,拥兵数十万,根基深厚。”

“咱们目前的兵力,拿下关中已属勉强,若想未来全取中原,推翻金国统治,必须扩充军力,增强实力。”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纷纷点头,经历过关中之战的他们,深知金国虽遭重创,却仍有不俗的实力,扩军已是必然之举。

李骁继续说道:“我计划将现有六镇,从原本每镇三个万户,全部扩建为四个万户,每镇兵力达到两万骑步炮混合编制,提升各镇的攻坚与野战能力。”

“同时,正式组建北疆第七镇,甲胄与旗帜为蓝色,与其他六镇并列,驻守灵州,伺机东征金国。”

他顿了顿,补充道:“兵力补充方面,将从金军与夏军俘虏中挑选精壮,充实七镇缺额。”

“其余战俘,则送往北海、七河、伊犁等西部边陲,与当地万户屯兵混合,以北疆伤残转业军官为骨干,重新建立牧屯兵万户。”

“如此一来,既解决战俘安置问题,又能加强西部边防。”

不过,这两项工程规模庞大,需耗费时日,能在一年内完成,便已是高效。

眼下首要任务,还是搭建各镇新的架构,确定新增将领的任命。

今天的将领任免,主要涉及都统与万户两个核心级别,范围涵盖六镇新增的六个万户,以及第七镇的四个万户。

副万户以下的职位,因为人选太多,李骁需要更多的时间斟酌。

但对于万户这一级别的任命,他早已根据东征各战役的战功,拟定了详细名单,此刻逐一宣读:

“免除拔里阿剌第二镇副都统之职,任命为第七镇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万户。”

“免除林大壮第三万户之职,任命为第七镇副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一万户。”

“免除秦雄第六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二万户。”

“免除张胜第十七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三万户。”

“免除朱大昌第四万户副万户之职位,任命为新编第二十四万户。”

此次提拔完全以战功为依据,副都统凭战功晋升都统,副万户靠战绩升任万户,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

不少将领眼中满是振奋,他们清楚,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便绝不会被埋没,未来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

而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第七镇都统的任命。

李骁打破了以往任命李氏宗亲为都统的惯例,将这一重要职位交给了拔里阿剌。

众人虽有惊讶,却也没有太大怨言。

拔里阿剌本是萧思摩的旧部,契丹六院部四大石烈主之一。

早在李骁担任金州都督时,便已担任副都督,资历深厚。

这些年来,他跟随李骁南征北战,从西域到关中,从漠北到河西,每一场关键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此次东征更是数次立下大功,身上的伤疤不计其数,在所有副都统中,他的战功堪称最高。

所以,将他任命为第七镇都统,虽不是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但却没人能光明正大的反驳。

鲜少有人知道,李骁此举还有更深层的考量。

北疆内部的契丹派系,正面临领军人物空缺的问题。

龙城传来消息,大都护府司马九猛安合的身体愈发糟糕,已向李骁递交辞呈,准备卸下所有职位养老。

李骁斟酌后已同意其请求,且在此次扩军中,将九猛安合的长子提拔为万户,以安抚九猛安合这位老将。

但仅凭一个新晋万户,不足以支撑整个契丹派系,还需一位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的将领来顶大梁,拔里阿剌便是最佳人选。

当然,第五镇副都统萧赤鲁,也就是萧图剌朵的长子,同样有能力撑起契丹派系。

只是第五镇未参与此次东征,萧赤鲁虽有才干,却缺乏关键的战功支撑,故李骁决定让其继续留任第五镇。

拔里阿剌听到任命,立刻起身,抚胸躬身,声音洪亮:“末将拔里阿剌,谢大王信任。”

“定不负大王所托,练好第七镇兵马,未来东征金国,定当冲锋在前,为北疆拿下中原。”

“起来吧!”

李骁笑着点头:“本王相信你的能力。”

“第七镇虽有其他四镇的老底子,但毕竟是新建之军,事务繁杂,你要多费心思,尽快将队伍整合完毕,形成战斗力。”

“遵命。”拔里阿剌重重说道。

其他新晋将领也纷纷上前领命,殿内气氛热烈。

随后,李骁任命拔里阿剌为灵州将军,率领第七镇驻守河套。

免去李东江西州将军之职,任命为咸阳将军,率领第二镇驻守渭北,并且统筹协调对金防御战事。

等李骁率领第一镇返回龙城之后,北疆留在对金前线的兵团,仍将保持四镇兵力。

从南向北依次为:陇右的第四镇,负责防备金国从秦州方向反扑,并维系与宋国的联系。

渭北的第二镇,直面长安金军,为防御核心。

河套的第七镇,守护后方粮仓并策应东西两线。

漠北的第六镇,防备金国从介壕防线突袭,同时牵制金国北疆兵力。

四镇互为犄角,形成完整的对金防御体系。

完成扩军之后,每镇精锐兵力将会达到两万,分步骑炮三军,同时还有众多牧屯兵万户,一旦与金国开战,可直接调动兵力将有十几万人。

军政部署告一段落后,李骁将重心转向民生与生产,对着营田司参军高忠义说道:“高忠义,任命你为渭北巡抚,即刻前往渭北赴任。”

“本王会给你调拨一批伤残与转业军官,作为基层官员协助你开展事务。”

“你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秋收与秋种,确保渭北粮食丰收。”

他语气凝重,强调道:“关中、陇右、河西走廊、河套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今后要供养十万大军,压力极大。”

“生产才是第一要务,只有粮食充足,咱们才能在对金对峙中占据主动,才能有底气继续发动东征。”

成为了渭北巡抚的高忠义自然高兴,但压力也是巨大的,毕竟关中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恢复生产的难度不小。

高忠义重重声音说道:“末将定不负大王嘱托,全力以赴做好秋收秋种,确保粮食供应,为大军提供坚实后盾。”

李骁缓缓地点头:“本王信你。”

十月,银川府传来消息,吕氏为李骁生下一个儿子。

吕氏本是夏国汉人,曾是夏国前国主李纯祐的妃子,在李骁平定夏国后,被纳入府中,仅宠幸两个月便侥幸怀有身孕。

如今顺利诞下儿子,不仅让吕氏欣喜若狂,其家人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原本的战俘身份,一跃成为秦王亲属,彻底跨越了阶级鸿沟。

李骁为这个儿子取名“李世晴”。

十月中旬,李骁的另一位夫人李灵阳也顺利生产,只不过诞下的是一个女儿。

李骁同样十分欣喜,为公主取名“李婉月”。

与此同时,此次宋国的和亲公主已经选定,名为赵玥。

其父亲是宋宁宗赵扩的堂弟沂王赵抦。

因赵扩无女,便从皇室近宗中挑选了赵玥,册封为“顺义公主”。

当“和亲北疆”的旨意传到沂王府时,赵玥正在临摹宋词,那张明媚绝美的容颜,瞬间哭丧低落起来。

她早听过北疆的传闻,那是个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冬天是真的能冻死人。

而她自小在临安长大,锦衣玉食,哪里禁得住那般严寒?

“母妃,女儿不嫁。”

赵玥扑进母亲怀里,哭得梨花带雨:“北疆是蛮夷之地,那李骁是草莽出身,女儿去了那里,岂不是羊入虎口?”

王妃也抹着眼泪,却只能无奈叹息:“我的儿,娘怎会舍得你?”

“可生在皇家,哪有咱们自己选的份?”

“这是官家的旨意,是大宋的安危所系,咱们抗不得啊!”

不久后,宋宁宗赵扩亲自召赵玥入宫。

御书房内,赵扩看着这位侄女,语气带着几分安抚。

“玥儿,如今战事虽然停歇,但金国对我大宋依旧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再次南下的可能。”

“只有北疆能牵制金国,你去北疆和亲,是为了大宋,为了天下百姓,朕相信你能明白这份责任。”

从宫中回来,赵玥哭得更凶,却也知道反抗无用。

她的命运,早已和大宋的安危绑在了一起,就像当年的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只能以身许国。

几日后,韩侂胄亲自登门,由沂王赵抦转述:“韩相爷说,此次和亲事关重大,北疆若能始终与大宋结盟,金国便不敢轻易南下。”

“玥儿此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临安的安稳,为了大宋的未来。”

赵玥沉默良久,终于擦干眼泪,缓缓点头:“女儿明白了,女儿愿去北疆。”

而赵玥不知道的是,韩侂胄也想趁此和亲的机会向北疆派遣一些暗探。

毕竟当前两国的关系,一直都是北疆占据主动。

北疆对宋国似乎很是了解,甚至连宫廷之事都一清二楚。

反观北疆,对于宋国就显得很神秘,了解的很少。

于是,韩侂胄便趁机在和亲队伍中安插了不少的探子,以此更深入的了解北疆,传递消息。

和亲队伍出发那日,临安城轰动了。

无数百姓涌上街头,有人是来送行的,有人是来看热闹的,还有不少倾慕赵玥的公子哥,站在路边黯然神伤。

甚至有人哭喊道:“陛下糊涂啊!怎能将如此美人嫁给北疆蛮酋!”

“就是!听说北疆人在关中杀士族、抢田亩,简直是凶徒。”

“咱们快去请愿,让陛下收回成命。”

“前线将领无能,当兵的更是废物,打不过金国,就靠送公主求和,丢尽了大宋的脸。”

“那些贼配军把咱们大宋的脸丢的还少吗?哼哼!”

“我大宋文治如此昌盛,为何却有一群软弱无能的兵士?”

还有人借着酒劲怒骂,抱怨宋军劫掠大户粮食,却不知那些士兵早已被克扣粮饷,连饭都吃不饱,劫掠不过是无奈之举。

临安城的醉生梦死,在这场送行中暴露无遗。

有人在酒楼里笙歌依旧,有人在街头为和亲唉声叹气,却少有人真正关心大宋的安危,关心北疆与金国的战局。

赵玥坐在马车里,听着外面的喧嚣,心中满是凄凉。

不知今后,还能否有再见临安的一日。

马车缓缓驶离,一路向西,先到汉中,再北上陇右,最后前往咸阳。

三千多里的路程,走了将近四个月,等到抵达咸阳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

此时的李骁,正留在关中坐镇。

这是他的习惯,每占领一处新地,总要亲自监督编民、分田、耕种等民政事务,确保统治根基稳固。

这日,他正在第二镇的军田巡视,脚下是刚翻耕过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在北疆的战斗序列中,除了武卫军完全脱产,其他军队皆是半耕半战。

李骁确定由第二镇留守关中后,便从缴获的士族田亩中划了一部分作为第二镇的军田。

由士兵耕种,虽不能完全解决口粮,却也能分担不少压力。

除此之外,俘虏的那十万战俘兵也没闲着,同样需要种地甚至是垦荒。

北疆不能白养活他们。

有些人被精挑细选后加入了七镇,其他人则是会在第二年迁移去北疆西垂三州,他们需要为自己种出路上吃的粮食。

在这忙碌的春耕之中,李骁更是亲自下地干活,同时对着旁边的宣德司参军吴立震问道。

“在金国的宣传做得如何?”

吴立震边干活,边汇报:“回大王,咱们已派了不少人手潜入金国。”

“告诉了金国的那些百姓们:在北疆种田,只需缴纳四成租税,无任何苛捐杂税。”

“而且咱们北疆优待俘虏,关中之战的金军将士,大多已归附北疆,不仅种着低税粮田,还能时常吃肉,不少人还当了官。”

“总之就是往好里说,就是要让金国百姓知道,来北疆有好日子过,让战俘的家人们来寻亲。”

“做得好。”

李骁点头表示满意,又转向渭北巡抚高忠义:“高巡抚,这几个月接收了多少金国难民?寻亲的又有多少?”

高忠义回道:“回大王,停战以来,共接收金国难民三千余人,大多是渭河南岸的流民。”

“寻亲的有五百余人,多是战俘的亲属,咱们已安排他们与家人团聚。”

“不过很多战俘之前都是流民,或者没有来得及成亲的年轻人,自然少有家人。”

李骁微微点头,沉吟道:“没有家人的牵挂自然是最好。”

“等他们去了七河,体验到了那里异族女子热情,说不定就乐不思蜀了。”

等春种结束之后,李骁便会带着第一镇和五个战俘万户,返回龙城。

他已经命人对所有战俘进行了简单的甄辨,带去北疆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原没有太多牵绊的。

就在李骁查看战俘耕种情况时,帐前亲兵急匆匆跑来汇报:“启禀大王,罗副都统来报,宋国的顺义公主,已抵达伏羌城,请大王示下。”

李骁闻言,停下脚步,淡淡说道:“传令罗副都统,派人护送来咸阳,让她随本王一起返回北疆吧。”

北疆的寒冷,会冻死很多虫子。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金屋

快捷键: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车键:返回书页
上一章  |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目录  |  下一章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手机网页版
浏览记录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页面执行时间: 0.0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