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屋首页| 总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 总搜藏排行 繁体中文版| 收藏黄金屋| 设为首页
 
黄金屋中文,黄金书屋 黄金屋中文,黄金书屋
首 页 手机版 最新章节 玄幻·奇幻 武侠·仙侠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科幻·灵异 全本·全部 移动版 书架  
  文章查询:         热门关键字: 道君 大王饶命  神话纪元  飞剑问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黄金屋中文 >> 建安天下  >>  目录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凉州风云(10)

第一百一十八章 凉州风云(10)

作者:李寒衣  分类: 历史 | 秦汉三国 | 李寒衣 | 建安天下 | 更多标签...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金屋

建安天下 第一百一十八章 凉州风云(10)

凉州地区的世家大族,最初由汉武帝设立的官员和迁往河西居住的边民形成。

根据《汉纪.孝武帝纪》记载:“徙天下奸猾民于边。”

由此可见武帝间从中原大进入凉州居住的人民,是以中原社会的中下阶层和罪犯等为主的。这些百姓大多在关中生活下去,无论是被人所害、时运济、情势所逼或者是身陷狱等等同的因素,但综观所论,皆是离乡背井,满腹心酸无的。

当然,这些人还有一部分是获罪的官员,这些在开垦河西的过程无论是因为立功,或者因为本就有才华或者胆识,在凉州诸郡里展开新生活之后,都很容易脱颖而出,从而担任本地的地方官吏。

经过时代变迁,这些人所在的家族也就成为了凉州本地的士族。

《汉书.刘屈牦传》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诸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士劫者,皆徙敦煌郡。”

刘屈牦出身大汉宗室,是为汉景帝刘启之孙,汉武帝刘彻之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官至左丞相,封澎侯。

这段记载中是刘屈牦在担任左丞相时,巫蛊之案爆发,江充进谗言陷害太子刘据,刘据无奈之下起兵讨伐江充,并攻进丞相府。刘屈氂仓皇逃走,并派长史向汉武帝禀告,武帝由是下诏命刘屈氂平叛,结果大批官员被杀,死者多达数万人。

而在太子刘据事败之后,汉武帝对于其他人员,也就是非出于本心反叛的官吏都被迁徙至敦煌郡充边。

在这批人就诞生了敦煌曹氏这一世家大族。

另外,《汉纪.孝成帝纪》中还记载有位居高官将作大匠的解万,因为选建昌当,而以劳民伤财之罪,宜居长安徙敦煌。

《汉书.寻传》记载有寻以天官隐士入朝为官,起初依建言得当得以在朝中高升,然而却卷入欲图政事的贺纷争中,以虽减死一等获罪,徙边敦煌郡。

其他的范例不一一列举。

有这些可以看出,自汉武帝经凉州,徙民往居之后,朝中官员除派赴上任的以外,多半都是因罪而被发配到凉州的。这些在朝中处境大致相同的官员们,在陌生的处境中无所依靠,最容易称兄道弟,结群成友,形成裙带关系。

除因罪放至凉州的朝中官员以外,大中原汉人进入凉州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躲避战祸。

众所周知中原之地因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战乱起便难逃兵戈之苦。当中原遭逢战乱之时,位处边疆又有田之益的凉州就成了首选之地。

良田之益咋一看和凉州似乎不太符合,然而,事实上凉州的土壤非常适宜耕种。

《汉书.地志》有记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

凉州之地古属雍州,而雍州的土是为黄土,田为上上等,这说明凉州部份地方的土壤是很肥沃适合耕种的。

尽管凉州气候干旱,但依河建田在辅以水利或者雪山融水,田地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收成的。

从第一批来到河西的汉人开始到王莽乱政中原兵祸席卷天下时,凉州恰恰是民殷富足,较为太平的时期,于是王莽事败后,赤眉军揭竿而起,以致天下大乱,中原的豪族大姓为避祸而离开故地,最后在凉州定居,从而成为后汉时期凉州的世家大族。

而这些世家大族又在后汉政权中,与中央派来的守边大将,边防屯将维持着互助与对的态,这就是后汉末凉州诸将的来源以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

史书记载西汉末,中原战乱,建威将军令狐迈起兵讨王莽,结果兵败身死,其子皆避祸入凉州及西域,于是遂定居于此。

还有《新唐书》有关于河西窦氏形成和壮大的记载。

在汉宣帝时,窦氏以二千石徙扶风平。窦氏二子窦寿和窦邕分别为护羌校尉和南阳太守,后窦寿迁居河西,为敦煌南窦祖也。窦邕有两字二子窦秀和窦敷,窦秀子窦林为武威太守、太中大夫,避难徙居武威,为武威窦祖。

窦敷的儿子窦融为后汉大司马、安丰戴侯,乃是后汉初年的大军阀。

光武帝刘秀在中原南征北讨平定四方时,窦融就曾与凉州各诸郡守组成联盟,屯兵凉州以观天下。

从以上的可以看出,当中原遭逢战乱之时,那些中原的地方豪强或者名门世家有很多都会选择迁居至凉州。

当然这些人中有的在中原安定之后或者是受拔擢入朝为官就离开了凉州,但是绝大部份都是就此定居在凉州诸郡中成为当地豪强世家,透过举孝等等的政治手段在凉州断的壮大,自此确凉州一地世家大族的地位。

除了获罪而迁居凉州以及避祸迁居的官员和世家之外,历来出任凉州护羌校尉等边将者也很容易形成世家势力。

凉州一地自西汉时期疆以来,一直都有着强的边疆民族色彩。武帝在此设郡县及郡守官,在西逐诸羌后,设护羌校尉来镇守边境,光武帝时则专为此地复置护羌校尉管诸羌族的事宜,于是乎护羌校尉的与莠、讨与抚直接的影响到凉州一地的和平与发展。护羌校尉的讨抚政策间接的影响到羌族的叛乱与否,同时护羌校尉与凉州郡守、地方世家的关系合作,也影响到东汉时期凉州一地的安定与安定。

而这些护羌校尉有些仅本身来自凉州郡守豪强,得以因朝中伐羌政策而获得多的政治资源。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云:丙,诏曰:「幽、并、凉州户口少,边役众剧,束修,进仕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一人,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由于战乱的关系,朝中对于边疆州郡如此优厚的入仕条件,除用来拢边江豪强世家大族以外,同时也用他们来监视边疆民族的一举一动。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金屋

快捷键: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车键:返回书页
上一章  |  建安天下目录  |  下一章
建安天下 手机网页版
浏览记录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页面执行时间: 0.023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