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金屋
诡三国 第3770章内省不疚,中心摇摇
北地深秋的寒风,卷着沙尘,掠过连绵的军帐。
张辽在一队亲卫的簇拥下,跟随着赵云一起,策马踏入北域骠骑军大营。
这里弥漫着一种粗粝而旺盛的活力。
胡汉骑兵混杂,人喧马嘶,空气中飘荡着烤肉的焦香和马奶酒的微醺气息,偶尔还能听到几句用生硬汉语或异族语言唱出的苍凉战歌。
中军营地之前,魏延得到了消息,便是从后方赶了过来。
张辽翻身下马,动作干脆利落,拱手行礼:文长将军。
哈哈哈!魏延大笑着,文远将军!
或许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文字辈,所以魏延走上前来,拉着张辽的手臂,很是亲热。
赵云在一旁也下了马,看着魏延和张辽两人的互动,过了片刻才语气平和的说道:文远将军一路辛苦。帐内已备薄酒,驱驱寒气。
对!魏延拉着张辽的手臂,文远将军!可是主公有何号令?但有所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云示意二人进中军帐,目光微微偏转,扫过张辽带来的亲卫,敏锐地注意到他们眼底的警惕,却神色如常,并未点破。
三人步入温暖的大帐。
帐内陈设简单,正中燃烧的牛粪木柴的火盆驱散着寒意,一张粗糙的木案上摆放着些许的酒肉。
肉是简单的干肉,烤肉。
酒就是马奶酒。
在北域生活的烙印,也在这些细节当中展现出来。
张辽看着,虽然笑容依旧,但是眼底难免有些忧虑。
简短寒暄,酒过三巡后,张辽放下酒碗,神色转为肃穆。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绢帛,小心翼翼地展开,正是那份由斐潜所言,庞统发出,正飞速传遍天下的《告天下士民书》。
此乃主公近日颁行天下之檄文,张辽的声音沉稳,却刻意放缓了语速,目光看似落在绢帛上,实则余光仔细地观察着赵云和魏延的每一丝反应,辽奉命为主公前锋,今日前来,一则见二位将军,以通气息,协调作战……二则,亦是将此文送至二位将军麾下,令将士周知。
帐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火盆中牛粪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
赵云用布擦了手,起身接过绢帛,并没有第一时间展开,而是看了看张辽,又看了一眼魏延,这才缓缓的将绢帛打开,仔细查看起来。
绢帛上墨迹遒劲,隶书横竖如刀。
赵云看完,不动声色,又将绢帛递给了魏延。
檄文之上,列数汉室衰微之由,痛陈诸侯割据、士族壅塞之弊,最终阐明骠骑将军斐潜欲扫清寰宇,再造黎庶,推行均田、兴实学、开考功、废察举等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政略。
这不仅仅是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更是一份与旧天下决裂的宣言,一幅新世界的蓝图。
张辽的心绪其实远不如表面那般平静。
他之前就已经是逐字句地研读过这篇檄文了,甚至还在刘协天子出现在了汜水关之上的时候,听了斐潜的解释说明……
但是,赵云和魏延没有经历过这些。
作为并北边地出身,历经董卓之乱、吕布浮沉的将领,他太清楚一支强大的军队失去政治方向,或者首领只知攻城略地、不知治国安民会是何等可怕的景象。
董卓纵兵洛阳,最终身死族灭;李傕郭汜争权夺利,祸乱关中;吕布勇冠三军,却如无根浮萍,终是惑乱不可自控。
这些惨痛的教训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
他曾追随过董卓,看见了权柄滔天的董卓,最终也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家族老小尽皆化为齑粉。
他曾追随吕布,见识过纯粹武力的局限与毁灭性。勇冠三军的吕布在酒水当中沉沦,腐朽,往日犀利的方天画戟,最终落入黄沙……
如今,斐潜明确地提出了超越军事征服的政治目标和社会构想,这对张辽而言,不啻于一剂定心丸。他庆幸自己终于追随了一位不仅懂得如何打仗,更深知为何而战、战后该如何建设的主公。这檄文,于他,是希望,是方向,是避免重蹈覆辙的保障。
张辽默默观察着。
魏延看着檄文,眉飞色舞,时不时的拍着桌案叫好,但是赵云却从头到尾,神色都没有什么变化。这让张辽心中略有些不安起来。
张辽深知这份檄文的分量,也深知它可能引发的巨大争议和反弹。
在前来会见赵云的时候,张辽也不禁会想,为什么斐潜会在这个时候发布檄文,而不是再等等?
难道斐潜就不担心赵云,或是魏延对于此事的态度么?
这些统领兵卒的大将,若是和斐潜所思所想不一致,岂不是动摇了全局?
带着这种隐藏的忧虑,张辽尽量不露声色的观察着赵云和魏延。
都护……张辽打出直球,紧紧的盯着赵云,主公此檄文……不知都护以为如何?
赵云抬起眼,并没有回避,目光清澈而坦诚地看向张辽。
文远将军,赵云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审慎,主公此檄,志向高远,气魄恢宏,直指积弊,欲开万世太平之基业,云……深为钦佩。
赵云略微停顿了一下,话锋悄然一转:然,恕云直言,此檄此刻颁行,恐是利弊各半,福祸难料。
张辽心中微微一紧,面上却不露声色:哦?愿闻子龙将军高见。
但是,不过,然而,这些词语后面的才是最为重要的……
张辽握起了拳头,虽然表面上依旧还在带着笑意,但是身上的肌肉不由得绷紧了些。
魏延忽然扬了扬眉毛,然后撇了一下嘴角。
赵云就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现,依旧平稳的说道:檄文于此,其利在于,旗帜鲜明,纲举目张。告之天下我等非仅为攻城掠地,乃行廓清寰宇,推行新政之道。军中上下,目标清晰,可免迷茫内耗。如此一来,便可免董卓、李郭旧事。
赵云没有提及吕布。
张辽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继续等待着……
果然,片刻之后,赵云继续开口叙说,语气也沉重了三分。
然其弊亦不容忽视。山东之地,尚未完全底定……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冀、青、徐、兖,士族豪强盘根错节,其力犹存。此檄文所言,过于激烈……彼山东之辈,原或存观望,或可分化,然此檄一出,恐多逆也……若因此而使彼等紧密勾结,拼死反抗,无疑更增平定山东之烦忧,甚至可能……
赵云说到最后,沉默了下来,没有说完。
赵云抬起头,看向了帐外,仿佛能望见广袤而暗流涌动的河北大地,以及更远的地方。
有些军将是喜欢战争的,但是也有人并不喜欢作战。
赵云不能说不喜欢,但也绝对谈不上是喜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赵云还有些厌恶战争,因为战争带来的,更多是破坏,流民,以及伤亡……
如果因为这一封檄文,导致平定山东之地增加了更多的波折,延长了战事,多造了伤亡,那么……
是否是值得的?
或许待大局已定,再行颁布,阻力会小许多?
赵云的担忧务实而冷静,源于他对复杂形势的深刻洞察。他并非反对檄文的内容,而是质疑这檄文发布的时机,进而担忧发布之后引起的策略改变。
张辽默默听着,心中波澜微起。
赵云的态度中立而客观,既看到了长远的好处,也清楚地指出了眼前的困难。
这种态度,反而让张辽稍稍安心——
至少,赵云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而非简单的迎合或排斥。
而且赵云毫不避讳地直言利弊,本身也说明他心中坦荡,并无太多不可告人的心思。
还没等张辽询问魏延,魏延便是一拍大腿,嗨!子龙将军你也太过谨慎了!我看主公这檄文就是写的好!发得好!
魏延瞪着眼,脸上满是兴奋和赞同,眉毛和胡须都在往上扬起,那些鸟士族豪强,某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都是一群趴在黔首身上吸血的蠹虫!主公这檄文,就是把话挑明了!告诉全天下,不惯着这毛病!不好好改,往后就没他们好日子过了!
魏延说得唾沫横飞,他们要是因此跳出来,正好!省得某日后一个个去分辨谁是忠的,谁是奸的!到时候,但有不从者,管他什么崔家卢家,某亲自带兵,一个个砍过去便是!就像割庄稼,一茬割干净了,地才好种新苗!支持主公的,自然跟着享福!反对的,咔嚓!多简单痛快!
魏延的说法,似乎是直接而暴烈的。
张辽听了,也不由得笑将起来,哪有那么简单……
天下之事,岂是光靠杀人就能彻底解决的?
若真如此,董卓早就成功了。
但张辽也明白,军中像魏延这般说辞的将领军校,恐怕也是不在少数。
赵云微微皱眉,看了魏延一眼:文长,慎言。战阵厮杀固然难免,然治国安邦,非一味屠戮可成。主公檄文中亦强调「再造黎庶」,非为赶尽杀绝。
说起来也奇怪,魏延平日里面天老大他老三,但是见到了赵云皱眉,魏延便是收了三分的嚣张,咳了一声,某就是那么一说……总之,某觉得主公做得对!这檄文好!
魏延低下头,似乎在遮掩什么。
张辽将两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那根弦并未完全放松。
赵云理性中立,能看到隐患;魏延表面上狂热支持,但思维未必是真那么简单。
这两种态度,都与张辽自己那种基于惨痛经历而产生的、对明确政治纲领的深切认同和庆幸感,有所不同。
张辽忽然意识到在主公麾下,派系、出身、经历不同的将领们,对同一份纲领性文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竟是如此差异巨大。这固然是常态,但也意味着整合思想、统一认识的艰难。
未来的路上,内部的分歧和争论,或许并不会比外部的敌人更容易应对。
不过短时间内,他们依旧还是处于相对合作大于分歧的状态。
所以在放下檄文之事后,张辽又与赵云、魏延商议了一番具体的军务配合,主要是关于如何应对正面战场,也就是邺城作战,以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后方士族武装骚乱的问题。
赵云显然已经考虑过檄文发布后的连锁反应,表示会对后方,也就是幽州和冀州北部的防区内的维稳做了相应部署。
然而,当张辽他告辞离开北域军营,返回自家临时营地的路上,一种更深沉的忧虑渐渐的涌动上来……
赵云有没有在防备他?
亦或是,赵云愿意不愿意……
张辽不由得叹了口气。
与赵、魏二人的会面,并未完全打消他的疑虑,反而让张辽看到了当下更复杂的局面。
尤其让他心头沉重的是,听闻赵云所言,在北域军南下途中,不少冀州县城都是望风归降。
这说明冀州依旧是那个冀州,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
这些城池的官员士绅出城迎接时,脸上堆着谦卑的笑容,话语里满是恭维,表示坚决拥护骠骑将军。但只不过是城头变幻了旗帜而已,可城里面走动的,依旧是那些熟悉的、盘踞地方多年的面孔。
衙门里的胥吏,街市上的豪强,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效忠的对象,其赖以生存和汲取利益的旧有规则,似乎毫发无伤。
斐潜发布的檄文言辞犀利。
可是当年曹操发布的举贤令就不强硬么?
或者更远一些,山东士族所发布的,又有哪一次的檄文不是振聋发聩,惊天动地?
可后来呢?
现在那些陈旧的,腐朽的,原本属于山东之地旧天下的砖石,似乎正试图巧妙地嵌入新世界的墙基之中,甚至可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这巨大的反差,让张辽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
如果战争的结果,只是换一批人坐在上面,而下面的结构依旧,那浴血奋战的意义何在?
《告天下士民书》中的那些美好愿景,又如何能够实现?
这种阻力或许并非来自明刀明枪的反抗,而是这种无声的、无处不在的侵蚀与同化。
还有赵云……
之前那些传闻……
怀着这般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张辽回到了自己的军中。
已是晚脯时分,夕阳的余晖给连绵的营帐镀上了一层暗金。
空气中弥漫着伙夫营煮食的米粥和咸菜的简单香气。
张辽心中烦闷,便信步走到一处士卒聚集用餐的火堆旁。
兵卒们见到将军到来,略显紧张地起身行礼。
张辽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随意地坐在一根倒下的圆木上,接过亲卫盛来的一碗粥,就着咸菜,默默地吃了起来。
起初,兵卒们还有些拘谨,不敢大声说话。但见将军并无架子,只是低头喝粥,气氛便渐渐松弛下来。他们开始低声交谈,内容无非是今日的操练、家乡的琐事,以及……
张辽原本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并未留意兵卒的闲聊,到几句对话飘入他的耳中。
一个略显稚嫩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个新兵,那啥,王三哥,上头嗦滴是真滴么?打完仗,像俺这样,也能分地?
另一个粗豪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见多识广的口气:嘿!娃娃,大将军说的话,那还能有假?你没听文书官说吗?在关中、并北,早就这么干了!只要立了功,就能有自己的地!
乖乖……又一个声音加入,带着难以置信的感叹,那……那要是真的,俺们这仗打得值啊!以前打仗,除了饷钱,还能图个啥?而且连兵饷都不得全呐!现在,可就有盼头了!
可不就是!粗豪声音附和道,以前当兵吃粮,混日子呗。现在不一样了,大将军说了,以后凭军功,不仅能分地,还能当官!俺们这些泥腿子,也有出头之日了!这他娘的不是为别人打,是为自己打!
一个年纪稍长的老兵,声音沉稳些,不光是地。檄文上还说,要兴什么……实学?娃儿以后也能上学堂,认字学本事,不用世代睁眼瞎了。这要是真能成……那可是天大的恩德啊!
所以得拼命打啊!粗豪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干劲,把曹军揍趴下!把那些挡着骠骑大将军新政的龟孙子们都清理干净!咱们的好日子在后头呢!
对!揍他娘的!
不远处的篝火堆边上,响起一阵压低却热烈的赞同声。
兵卒们的脸上,在跳动的火光映照下,闪烁着一种名为希望的光芒。他们用最朴实、最直白的语言,解读着那份檄文,将其转化为最切实的渴望和最强大的战斗意志。
张辽端着粥碗,整个人如同被定住一般,僵在了那里。他听着这些粗粝却无比真诚的话语,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撞击了一下,剧烈地跳动起来。
他之前一直在思考什么?
他在思考赵云,思考魏延,思考士族可能的反弹,思考地方势力的阳奉阴违……
他站在一个将领、一个高层军官的角度,担忧着战略战术的难易,担忧着政治博弈的复杂。
可他唯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这份檄文,究竟是为了谁?
张辽猛地醒悟过来。
主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布檄文,其深意或许正在于此!
是的,它会激化与旧既得利益者的矛盾,会让征服之路变得更为艰难,正如赵云所担忧的那样。
但是,它却从根本上,赢得了天下绝大多数人的心!
它给了这些普通士卒一个远超饷银和荣耀的、无比具体而真实的战斗理由!
它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
有了这股力量,那些士族的反抗,那些地方的阳奉阴违,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是螳臂当车!
董卓、吕布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他们只有军队,却没有方向,更没有获得民心基础,他们的军队,只是雇佣兵,为钱卖命,一旦逆势,顷刻瓦解。而现在主公斐潜所做的,是在打造一支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并且被无数渴望新生活的百姓支持着的军队!
张辽缓缓放下粥碗,目光扫过周围那些因为讨论未来而显得生机勃勃的年轻面孔。他心中的阴霾和疑虑,在这一刻,被眼前这朴素而强大的力量一扫而空。
主公之谋,远超他之所虑。
《告天下士民书》,它不是一份简单的政治宣言,它是一颗火种,投向了千千万万渴望改变的心田,必将燃起燎原之势。
既然是火种,那么就自然早一天投放,早一天的燃烧。
当然,太早了也是不行。
毕竟只有现在,山东之辈自顾不暇的时候,才会容许底下的泥腿子有这样的空间,要是之前政治稳固,管控严格的时候,哪里还有火种燃烧的余地?
怕不是说两句闲话,便直接就被亮证开盒,夜半闯门了。
张辽站起身,没有再说什么,他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了……
他对着那些向他行礼的兵卒微微颔首,转身走向自己的大帐。他的步伐变得异常坚定,之前的沉重和忧虑已荡然无存。
夜空下,繁星初现。
寒冷的空气中,似乎也带上了一种新的、充满希望的气息。
张辽忽然没有来之前那么心慌难安了。
请:m.bqq999.cc
快捷键: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车键:返回书页